[第8期]
广州的“讲古”
Meeting
“前文再续,书接上一回……”好多老街坊对这句话很熟悉,这是讲古的经典开场白。
“讲古”,即说书;讲古艺人,俗称“讲古佬”。讲古就是用广州方言讲演小说或民间传说的传统艺术。讲古艺人在故事中融入大量本地的民间谚语、俗语和大众化的生活语言,讲古的内容不仅包括传统的长篇小说,还包括现代生活题材和广州民间掌故。生动有趣的语言特色,配上跌宕起伏的情节,使讲古一时风头无两。
尤其是上世纪五六十年代的时候,每到夜幕降临,到公园“听古”就是最“潮”的活动了。饭点刚过,广州各大公园讲古场尽是黑压压的人头。街坊们“担凳仔,霸头位,听古仔”早早地奔过来占据最好的位置。
颜志图
孩子的嬉闹声、大人的交谈欢笑声不绝于耳。直至讲古佬手中惊堂木“啪”的一声,躁动的人群方戛然安静,大家屏息凝神……讲古佬穿着长衫,手摇纸扇,时坐时站,声音宏亮,神态夸张,一字一句都深深吸引着人们。
1968年,广州说书学会被强行解散,很多优秀艺人离开了赖以为生的讲古坛。
80年代初,文化公园的讲古坛又渐渐热闹起来。“锣鼓一响,黄金万两”,每天早中晚各一场讲古,都有几百名市民来听。“我一开声,下面就坐满观众了,蚊虫叮咬都不怕,下雨了,撑着伞继续听。”讲古艺人姚焕然老师回忆道:“有一次,管理员迟到了没来开门,观众们把锁都给砸了,说‘锁我来赔,你赶紧进去讲古’。”
姚焕然
随着收音机和电台的出现,让讲古通过电波传到千家万户,吸引着万千听众收听。那时,电台推出了“小说连播节目”,由张悦楷和林兆明两位主讲。
张悦楷、林兆明
他们既讲《三国》《水浒》,也讲现代小说,一时轰动全市。每到中午时分,几乎人人都守着收音机,生怕错过半句故事。当收音机响起了“前文再续,书接上一回”的声音时,人们就知道讲古节目开始了,大人小孩立刻被吸引住了,调皮的小孩都暂时变得安分了。
林兆明
可惜到了90年代,随着电视和网络的冲击,讲古境况又渐渐惨淡下来,来听古仔的市民越来越少,最终讲古坛一个接一个被取消。
直到2005年,文化公园为了保留传承广州传统艺术,讲古坛又再次恢复,却难以抵挡新的文化消费方式对其的冲击。原来座无虚席的听众席日渐稀疏,基本只剩下老年人捧场,年轻听众基本断层了。一位老街坊感叹道:“我觉得‘听古’可以学到很多历史知识的,以前一直很想带着孙子们一起来听,可惜他们都不肯来。”
如今,颜志图、姚焕然两位专业讲古大师已年达古稀,而80后广州仔彭嘉志担起了传承讲古文化的重任。文化公园讲故坛现在只剩下姚焕然和彭嘉志这“一老一嫩”坚持前来讲古。
在西门口伦文叙纪念广场,街坊早早就前来守候。只见讲古艺人一出场,原本还在闲聊的街坊马上安静下来。彭嘉志在台上讲得眉飞色舞,街坊在台下凝神静听,还吸引了不少路过的年轻人。
彭嘉志
近年,广州也出现了不少针对青少年的讲古活动。
广府庙会也融入不少讲古节目的元素,让讲古文化尽可能多地传递给广大街坊朋友。
白云山“白云晚望”开设的“白云珠江讲古台”,有名家面对市民游客开讲,也有小朋友积极参与学习,培养年青一代对讲古的兴趣,也培养新一代听众。
正如黄天骥老师所说,时代在发展,文艺的载体和受体也在变化,艺术工作者如果能在继承传统的基础上,有所创新,就会受到人民群众的欢迎。在传统的基础上创新,是文化艺术发展的必由之路。
讲古的命运将如何发展?且听下回分解……
注:文中引文出自2021-04-18第A15版《生猛广州·淡定广州》栏目之《广州的“讲古”》,作者黄天骥。